历史文化名城歙县
歙县,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,古名歙州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,北倚黄山,东邻杭州,南接千岛湖,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,属于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区。全县面积2122平方千米。
歙县前221年秦朝置县,宋设徽州府,府县同城1400年,是古徽州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是古徽州府治所在地,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,也是徽商、徽菜的主要发源地。文房四宝之徽墨、歙砚的主要产地为歙县,先后被授予“中国徽墨之都”、“中国歙砚之乡”、“徽剧之乡”、“中国徽文化之乡”、“中国牌坊之乡”等荣誉称号。
歙县境内的徽州古城与云南丽江、山西平遥、四川阆中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,素有“东南邹鲁“、徽商故里”、“文物之海”、“程朱故里”、“礼仪之邦”等美称。 2014年,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入选国家5A级旅游景区。
古代歙县的经济一直以农业为主。由于山多地少,林茶收入成为农民生活的主要来源。粮食不能自给,须从外地调入。在地狭人稠、生活贫困的处境下,勇于进取的歙县人民,为了摆脱困境和出售林茶等土特产品,不得不离乡背井,远赴他乡,从事商业贸易活动。早在东晋、南北朝时期,歙县商人即在江南城镇进行贸易。至明朝成化、弘治年间,遂形成了一个人众资巨、颇具特色的徽商集团,开始称雄商界。明嘉靖至清嘉庆的近300年间(1522—1820),是徽商的鼎盛时期。当时徽商的足迹几遍全国乃至海外,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,尤其是江浙一带有“无徽不成镇”之誉。经营的行业主要有茶、粮、木、盐、海上贸易、典当、丝布、漆、酱及文房四宝等。本县富商不仅人数众多,而且财力雄厚。清代两淮盐商八总商中,歙人恒占其四,富者积资达千万两银以上。
歙县文化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内容广博、深邃,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,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,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、社会、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,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。学术界对其的研究,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,80年代以后更趋火热,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—“徽学”,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。
歙县物产丰富,其中最有名的属文房四宝中的歙砚、徽墨,以及被列为国家珍贵礼品的茶叶。此外,歙县民间艺术的瑰宝-砖石木竹,四雕亦很有特色,还有徽派盆景、版画、漆刻,以及新兴的徽州竹编、玉竹家具、三口蜜桔、富岱杨梅、问政山笋、金丝琥珀蜜枣等特产。